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历史故事 > 正文

大明帝国毁于经济危机(2)

来源:中华遗产 2009-06-24 05:59:52

智能内容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写道: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1635年至1640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

  三吴一向为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亦为国赋之重点,此刻已因外贸受阻及灾荒频仍而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发愁。虽然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使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但白银进口的骤减只是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而已,并不能使明朝这一偌大的帝国崩溃。毕竟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帝国的西北而不是东南爆发。那么,西北的农民起义爆发与白银有何关系呢?

  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很多,如天灾、官逼民反、生态环境等,但人们往往忽视了白银对西北的严重伤害。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入京师,从京师流入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这样,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山东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这使农民陷入了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即使车收之年也难免凶厄,“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鄂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顾炎武亭林文集》)丰年都得鬻妻卖子,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如此,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在西北就绝非偶然了。

  白银还导致了明末空前的粮食危机,对白银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向着专业化、商业化,跨国、跨区域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如松江地区,随着国内外对棉布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全日制的纺织和棉布贸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却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江南粮食生产成了问题。17世纪40年代,即使是丰年,南直隶,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购买粮食,“一条鞭”法实施之后,还要用银两来缴纳赋税和地租,偿还贷款。而在交通运输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市场化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这样一来,由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因粮食的市场化被大大放大了,那些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根本无法抵御粮食危机,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粮食要跨区域去买。因此,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1640年左右,苏州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升到了100个铜钱,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

  大量的白银流入给明朝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明朝面对白银提出的挑战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忽视了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好好发展起来,反而使帝国走向了崩溃。